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扎實推進學科內涵發展
——在四川大學學科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
校長汪勁松
(2023年4月21日,根據記錄整理)
剛才,甘霖書記對這次學科建設系列會議進行了非常精彩的點評,對學科發展提出了希望與要求,特別是要求各個學科勇于樹立世界一流標準、爭創世界一流,我非常贊同,大家下來要進一步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我剛來學校,參加學科建設系列會議,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也使我能夠盡快集中地了解學校學科建設的一個概貌。聽完之后,很受教育,也為川大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和高興。
幾年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川大學科建設水平再上新臺階,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在這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研討如何推進學科建設,意義重大。推進會開得非常不錯,我認為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各學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準備,這個過程本身就促進了大家對學科建設的思考,部分單位工作的確扎實,基本找準了問題的關鍵,而且對解決問題也給出了比較可行的規劃、路徑和措施。第二,專家點評確確實實指出了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的很犀利,有的很中肯,我想對大家一定會產生觸動,的確非常精彩。第三,通過5場推進會,大家能夠相互之間交流、相互之間學習、相互之間啟發,我相信對后面的學科建設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第四,推進會組織得很好,一場一場遞進式地提要求,這本身就是推動工作。
那么,接下來,我想借著這次機會,談談我聽了5場推進會后的感受,與大家交流探討,供大家在后面的學科建設中一起來思考實踐。
在學校學科評估通報會上言榮同志對大家進行了肯定、表揚,他講了幾句話:“學科評估的確很重要,工作的確做得好,結果的確是不錯,的確值得表揚”,但留了一個“尾巴”,就是第五句話“的確還要繼續努力”。那么,繼續努力的事兒就該我們現在來開始做,既然要努力,朝哪兒努力?這段時間正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央黨校副校長李毅同志來校作了一個報告,他講的是“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針對“世界觀方法論”問題重點講了“六個必須堅持”,其中一點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我下面的點評更多的是在找問題、講不足,聽起來可能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快,但我想大家如果找到了不足,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們川大不足表現在哪?我就想起言榮同志在上次學科總結會上講的,川大通過這次學科評估,從“大而不強”變成“大中有強”,從1個A+、1個A、14個A-變成了4個A+、9個A、8個A-。但是對川大這么大的學校來講,我聽完學科建設推進會后總的感覺是“有高原、少高峰”,這既是現象,也是切實存在的問題。
我認真聽了5場推進會,除了“信息+”那場專題報告由于另有重要工作沒有聽完之外,其他匯報全部都聽完了,有些想法想與大家交流。
一、學科建設推進會匯報反映出的問題
我首先談一談學科建設分析報告反映出來的三個共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人才培養談得太少。大學的根本在于培養學生,沒有學生哪有學校。在學?!笆奈濉币巹澲幸裁鞔_提出“人才培養水平要達到新高度,讓川大本科生培養的名片更加響亮”。但是在這次推進會上,各個學科匯報的時候對人才培養談得太少,沒有把這個方面說深、說透。一些學科人才培養對標國家需求不精準,契合度不夠。比如,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該如何優化,學術型、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類型該怎么區分、重點在哪等問題,大家講得不多。另外,本科專業規模的問題也談得少。比如,個別學院有七、八個本科專業,我的感覺是有點多、有點雜,而且本科培養的定位是什么?一個學院里面本科專業那么多,培養的差異性在哪?同時,也沒有談到怎么優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怎么上新的臺階、怎么進一步提升,這方面我聽到的比較少。
第二個問題是對標分析有點兒不深不透。各個學科在匯報中都花了很大功夫,談了很多數據,做了對標分析,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按更高標準來要求,這些對標分析有些浮于表面,問題剖析得不夠深、不夠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標的標準不夠高。對比國內的學科多,只有少部分單位在對標國際一流,看國內的多、看世界的少,不敢到國際上去比,我擔心可能有些學科連國際對標參照對象都不明確。二是數字對比多,沒有剖析數字差距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三是通過對標分析而產生的改進措施不明晰。對標分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找到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的著力點,所以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標分析產生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
前幾天,在甘霖書記主持召開的人才引進專題會上,發規處的同志講了一張表,我覺得有借鑒意義,他們以學校數學學科希望從目前的A到A+為例,分析人才隊伍的差距,綜合考慮發展速度,最后分析得出數學近五年至少需要引培1—2個院士,5個左右的領軍人才,10個左右的“四青”人才,這樣就對引培高端人才的基本目標心中有數了。我舉的這個例子也不是說這樣就到位了,但是總比簡單地說我們現在缺人才、缺隊伍、缺領軍人物更進一步了、分析也更深一步了。
第三個問題是方向凝練還有欠缺。各個學科都談了下一步的發展,但對學科方向凝練明顯還不夠,還需要深入,主要體現在三個“不夠”。一是前瞻性不夠,很少聽到大家談學科前沿問題,對未來發展趨勢研究較少,依然停留在過去水平。二是契合度不夠,很少聽到大家說在這個領域國家重點需求是什么,因為學科建設是要對照國家重大需求來凝練方向的。比如,碳中和、人工智能、新能源、生態安全、腦科學、先進制造等領域的國家重大需求,我們學科在這些領域加強規劃布局體現的還不夠。三是開放度不夠,學科凝練方向一定要集思廣益,不能閉門造車、自說自話,不能簡單地搞成現有學術方向的排列組合,而是要請國內外“高手”來謀劃,尤其是要請學科“大腕”來謀劃,結合學校實際,用心研究,與時俱進,這樣凝練出的研究方向心里才比較踏實。
另外,在聽了大家的下一步工作舉措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三對概念。
第一對是“彎道超車”與“換道超車”?!俺嚒敝v的是落后一方追趕領先一方,大家常提的是“彎道超車”,但“彎道超車”有兩種可能,從內道超車是違規的,從外道超車路徑更遠、難度還更大。還有一個思路是“換道超車”,也就是開辟新賽道,那么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我就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彼?,開辟新賽道是時代的要求,時代新的變化也使得我們開辟新賽道成為可能。但從這次推進會上可以看出,大家在開辟新賽道方面考慮還不足,我更傾向于大家努力去研究探索開辟新賽道,這樣才能實現“換道超車”。
第二對是“單項冠軍”與“全能冠軍”。這次推進會要求大家按照一級學科為口徑匯報,大家也基本按一級學科去對標分析。我們都希望能夠超車跑到前面去,但對很多學科來講,基于目前的學科基礎,一級學科整體難以做到“全能冠軍”,是否可以在學科部分領域上發力奪取國際國內的“單項冠軍”,在這方面大家思考的還不夠。比如,我們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雖然沒有成為A+,但在高分子領域就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能不能把它做的更亮、更強一些,力爭建成世界高分子科學與技術中心;臨床醫學也是如此,能不能考慮建成世界一流的專病中心等。另一方面,我們某些在一級學科范圍內總體實力較弱的學科,就更應該聚焦部分領域去力爭“單項冠軍”。如果川大有一批這樣業界公認的“單項冠軍”,我認為是相當不錯的。
第三對是規模與水平。在聽取各學科匯報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單位簡單認為,有了足夠的空間和人員就能保證學科建成A或A+,還有的單位認為靠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就可以快速提高學科水平,我認為這是很難的。這些認識背后的潛在邏輯是認為學科規模是沖擊高峰的關鍵因素,我不太同意這種想法。舉個例子,在某個領域國際會議上一個學校去了幾十個人參會,但都坐在下面聽報告,另一個學校只去了兩個人,一個是大會主席,另一個作大會主題報告。那么在這個領域里,哪個學校水平更高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規模與質量具有相關性,但規模并不是制約學科沖擊高峰的關鍵因素,還是要想方設法凝練方向,系統考慮建設與之相對應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和支撐研究平臺,這樣才能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二、下一步強化學科建設的想法
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下一步強化學科建設的兩方面想法。我先強調一下,我下面講的這些內容僅僅是一些想法,目的是供大家開拓思路、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從而找出自己學科的推進發展之路。
(一)理清學科建設的內涵,明確重點建設方向
學科概念是基于人才培養產生的,因為教學就要教給學生知識,但我們不能把人類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教給學生,這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所以要對知識進行分類。既然學科是關于知識的一個分類,那么分類的標準和規則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絕對的。所以,學科建設涵蓋的核心要素才是最重要的。按照“雙一流”建設評價要求,學科建設內容覆蓋了方方面面,但核心要素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當然后面還有社會服務等幾個方面,但這三點永遠是學科的核心內涵,所以我們談學科建設拋開這三點去談,就有點舍本求末了,千萬不要走入“學科目錄學”的誤區。
第一,學科建設的目標一定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些同志可能一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就簡單理解為做大工程、大項目,而忽略學術前沿,但發展前沿科技也是國家重大戰略。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基礎,這就是國家重大戰略,如果不發展前沿科技,怎么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憑什么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那么,當前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在哪里?學??蒲性焊鶕h和國家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文件,總結了28個國家重點布局的戰略需求領域和前瞻性科研領域,比如腦科學、新材料及納米前沿、物態調控等,這就給我們凝練學科方向或者學科發展的重點方向提供了一個思路,也為我們開辟新賽道、實現“換道超車”提供了可能空間。另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我們帶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也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也對我們的文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出了要求。我們要真正去關注、去研究,這才是胸懷“國之大者”。
第二,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決定一所大學聲譽的根本因素不是多少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大獎和論文,而是畢業生職業生涯所產生的成就。所以,如何進一步聚焦和強化“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培養更多具有川大文化特質、寬廣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一流創新人才,這才是我們學校學科建設首先要研究和推進的重點工作。
第三,學科建設的關鍵是師資隊伍建設??v觀國內外一流大學,他們實現一流的路徑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都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同樣,學科建設的總體水平關鍵也取決于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水平。所以,我們要深入思考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人才力量的建設,如何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和評價機制的改革,如何進一步全方位培養、引進和用好高水平人才。這段時間甘霖書記組織大家每周召開一次專題會,討論學校引育人才的問題,因為這是學校發展的根本。為此,我們做了許多學校師資隊伍方面的現狀分析,有些數據我們一比就發現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就需要我們在考慮中國特色和學?,F狀條件的基礎上,從師資隊伍的規模、結構和質量等方面更好地規劃隊伍建設,下好人才先手棋,這是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四,學科建設的推動力是科學研究??茖W研究為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新的科學研究又不斷突破現有的學科體系和框架,推動學科不斷地分化發展。這方面尤其是要想方設法不斷取得更多的標志性成果,因為人才培養是一個木桶效應,涉及方方面面,哪一塊板短了培養質量都上不去,而科學研究是一個竹竿效應,最高的那個“竹竿”體現了學科的建設水平。所以,標志性的科研成果對學科推動力巨大,我們川大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我們在空管系統、磷化工領域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分別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數學在控制論領域取得了原創性成果,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了45分鐘報告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面這些標志性成果都推動形成了我們的優勢學科方向。
上面這四個方面,我認為是學科建設最重要的內涵、最重要的要素,也永遠是我們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關于學科建設的重點思考
大家在討論推進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我想有6點要特別關注、重點思考。
第一,優布局。我們綜觀世界一流大學,沒有哪個學??梢愿采w全部的學科門類,而且都做到一流,大多數都是憑借幾個頂尖或特色學科迅速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這是一條規律。所以,我們規劃學科建設的時候一定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圍繞國家的需求來布局,但是國家的需求有很多,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個需求都干得很好,這就要根據我們自己的辦學歷史積淀思考學科布局。我個人認為,優布局涉及至少四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優化人才培養布局。學科建設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在國家人才緊缺的新興領域、交叉領域、卡脖子領域上布好局,還要好好研討如何在人才培養必備的相關學科上布好局。二是要面向國家新的重大需求,在未來新賽道上布好局。比如,碳中和碳達峰、人工智能、新能源、生態安全、腦科學、先進制造等,這些既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又是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三是要認真分析學科之間的相互支撐關聯作用。一個高峰學科的背后一定是有若干的支撐學科,因為現在學科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我們在布局學科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支撐,要有“群”的概念,這樣才有利于支撐產生高原上的高峰。四是要優化創新學科管理機制。比如,我們學校比較普遍的現象是“一院多科”和“一科多院”,這種情況下要推進學科形成高峰就需要多個學院來支撐,那么這個牽頭學院和參與學院的建設職責要理清楚,要形成合力。我們現在的學科建設管理體系比較復雜,有行政負責人、學科負責人,還有首席科學家,到底怎么設置和運行都需要想清楚。這些工作需要上下一起來使勁、一起來討論,而且還需要我們在試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比如,這個學科群與那個學科群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可能還不一樣等,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優布局一定會涉及到學科優化調整。我想先問一個問題,我們學?,F有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撐416個二級學科都發展得很好?這416個學科中自設學科有191個、排全國高校第1,比第2和第3高校自設學科的總和還多。我們文科專任教師規模與南大、武大大體相當,但我們文科有22個一級學科,而南大、武大都只有17個,我們比他們都多5個一級學科,這些一級學科下面又有多個二級學科,這會不會造成資源的分散?我也不好評判,但我知道南大、武大的文科總體實力比我們稍微強一點。所以,學科優化調整要認真研究,不僅學校要研究,學院也要研究。我們優布局的目的是要集成優勢、集成辦學資源、形成高峰學科。另外,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對優化調整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并認為是走好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所以,無論是從自身需求、還是從國家要求上講,都應該認真研究學科和專業的布局與優化問題。
第二,重基礎。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是國家開展基礎研究和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我個人認為,重基礎的核心就是要重在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基礎學科發展,要對數、理、化、生學科的建設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從0到1”原創能力提升兩大方面要重點發力,還要努力為基礎學科服務其他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創造條件,推動產生新的學科增長點。二是重視學科共性基礎要素的凝練和提升,只有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等學科共性要素都具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學科整體實力才會更強。比如,課程、教材、教學名師是人才培養的共性基礎要素,規模、結構、質量是師資隊伍的共性基礎要素,科研平臺條件等是科學研究的共性基礎要素。三是重視從工程研究中提煉出基礎科學問題。這既可以服務國家重大工程任務,還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學術研究,產生更強的學術影響力。所以,如何真正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這是我們學科建設必須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第三,強優勢。學科建設應當凸顯特色、做強優勢。一是要提高學科建設標準。優勢學科對標的一定是國際化的、世界一流的學科,要通過對標產生危機感,傳導壓力。二是要把學科核心要素做強,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等時時刻刻要以國際一流標準來衡量。比如,我們優勢學科的師資能不能到對標的國際一流大學拿到教職?我們的博士論文是不是可以跟國際名校的博士論文比一比?等等。三是要以學科群來支撐優勢學科建設、形成學科高峰,這樣才能保證優勢學科或者高峰學科的持續發展。我打個比喻,高峰學科類似是海平面上的冰山,我們不僅要看到冰山,還必須看到海平面下支撐冰山的大冰塊,沒有這些大冰塊,冰山很快就會融化,這些大冰塊就是支撐學科,沒有支撐學科,高峰學科就有塌陷的危險。所以,我們要認真研究學科相互支撐以及帶動發展的問題,以學科群支撐產生更多的高峰學科或者優勢學科,前面講優布局時我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學科的優勢并不是靠保守和固步自封就能守住,而是要靠不斷進取才能維持。因此怎么對標國際一流、怎么強化核心要素、怎么形成學科群支撐?這是我們強化優勢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四,育增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的發展格局,我們學科建設一定要把育增量放在重要位置來考慮。一是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有組織地培育學科新的增長點。比如,前面講過科研院總結的國家重點布局的領域,如何聚焦這些領域、結合學校實際,有組織地謀劃學科增長點,是下一步學科建設要認真研究的。二是傳統學科要圍繞未來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培育學科增長點。比如,工信部這些年一直在努力推進的“兩化融合”,就是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我們的傳統學科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三是優勢學科也要孕育新的增長點。優勢學科就像老樹,要不斷育新枝、發新芽,這才有生命力,不然生命力就會逐漸流失,優勢也會慢慢丟掉。所以,哪些途徑可以有效育增量,這是我們學科建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五,促融合。學科交叉融合最容易產生創新,這是大家的共識,但融合做起來真難,這也是共識。融合可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發性融合,一類是有組織融合,學科建設可能要花更大功夫在有組織融合上,我認為有三件事要做:一是根據規劃布局進一步推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創新發展。比如,學校正在實施的“創新2035”五大先導計劃、“14+19+X”學科群建設等,都是在不同程度的促融合,但還需進一步做實。二是要想方設法促進師生之間更多地開展學科交叉的深度交流研討。核心是形成交叉融合的文化氛圍,要通過創造環境、提供機會,讓不同學科的教授、學生便于開展交叉融合。比如,MIT的多媒體實驗室就是一個學科跨度非常大的實驗室,各學科的師生都能匯聚在一起,為多學科交叉融合提供了交流探討空間,營造了融合的文化氛圍,還產生了很多新的成果。三是要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的機制創新,形成促融合的機制保障。比如,當前我們正在實施的“醫學+”“信息+”交叉學科建設等,離做實還有一定距離,可能需要從機制上做突破,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雙聘雙算”、成果互認、團隊考核等有利于交叉融合機制創新的措施,這些都與推進學科建設密切相關?,F在有一個矛盾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分化,而經濟社會科技的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集成才有可能解決。這就意味著融合集成是必不可少的,不融合集成,難以解決重大問題,不解決重大問題,難以產生重大成果,不產生重大成果,難以培養領軍人才。所以,融合是學科建設中要花大力氣思考的問題,沒有融合優布局也難以落到實處。
第六,求突破。一是要在干事創業精氣神上有新突破。學校上下都要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此次學科評估中,學校大多數學科都有進步,我在聽大家匯報時也能感覺到部分同志有絲絲的滿足感,哪怕是還沒有進入A類。大家是不能滿足的,哪怕是一絲絲的,更不能小富即安、沾沾自喜,更何況這次學科評估的分類標準還放寬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高峰學科還不夠多,大家就更要有危機感了。二是要找準學科建設要素的突破點。學科建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比如,在人才培養上我們缺少什么最核心的要素?是缺高水平的課程、缺高質量的教材、還是缺國家教學獎?在隊伍建設上突破點是什么?是規模、是質量、還是結構?在科學研究上突破點是什么?是重大項目、是重大平臺、是有影響力的論文、還是重大成果?等等。這都要花大功夫找到突破點。三是要以改革求突破。改革肯定是有阻力的,不改革突破是很難的。如果我們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憑慣性、按老套路,沒有改革的意識,沒有改革的精神,沒有改革的勇氣,我們求突破就是一句空話。無論是優勢學科,還是目前實力不太強的學科都應該積極思考如何追求一流,如何在學科建設要素上、在管理精細化上、在機制體制改革上求突破。改革一定會有一些阻力和困難,我們的干部和學科帶頭人還是要有斗爭精神。
今后的學科評估上級怎么做,還是一個未定因素,主管部門也在研究評估的改革。但不管怎么樣,對每一個學科來講,即使主管部門不做這種官方的學科評估,我們學科本身也要建立周期性的自我評估機制,這是一個促進學科發展的有效措施,因為評估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拿幾個A+,更重要的是通過自我評估和反省發現我們的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推動學科往前走。所以,一定要強化學科內涵建設,一定要“練內功”。我還想提醒一下,加強內涵建設并不是不要指標,不要對立起來看,而是要辯證統一理解學科內涵和指標的關系。
最后再強調一點,說一千道一萬,人是第一位的。我在有些學院調研的時候就講過一句話,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打破框框,引育人才,這是辦學的根本,因為學生是老師教的,科研是老師做的,有了一流的師資,就能為培養一流學生、產出一流成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今天就跟大家交流這么多,算是拋磚引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